#永遠的新手媽媽(上)
150年「翰香小學」的品牌故事
「翰香小學」是寧波倉基陳氏家族建立的〝老品牌〞。150年歷史的前80年由一門三代五人所奠定,後70年轉為公立,如今仍是學霸名校。
我的尋根之旅所訂的旅館,就在先父老家寧波的天一廣場附近,從機場搭地鐵就到,站內地圖上標示了翰香小學,果真是著名地標,真是驚喜。父親常說在寧波無人不知〝中學效實,小學翰香〞,翰香取其〝文翰振其書香〞之意;這原是父親家族辦的家塾。
A
翰香小學創辦人陳愈守(1827-1873/46歲)的祖先來自,有〝中國進士第一村〞的走馬塘陳氏(第19代移居到寧波倉基,400年後他是第31代), 他卻讀書到 14歲就從商、捨棄讀書做官的路,然而,致富之後又熱心出資為家鄉子弟興學。這看似矛盾,其實可能是他見識過人,察覺當時社會在巨變中:1)政治上,科舉制度在清代與「捐納制度」並行(如捐官/買官職、捐虛銜/買文憑、捐封典/為長輩買爵位封號):充實了國庫,卻腐敗了官員,因此走仕途已無多大出路。愈守先生的年代歷經道光、咸豐、同治,捐納尤其盛行,他也在同治年間具備舉人身份。2) 經濟上,愈守先生13歲正逢鴉片戰爭、訂立不平等條約,寧波與上海相近,是五口通商中的兩個港,有難得的商機。3)思潮上,浙東學派講學就在愈守先生住家附近的月湖一帶,重視「經世致用」,反對官府獨尊士大夫且重農抑商,而提出「工商皆本」,有利於清代江南地區資本主義萌芽。
他34歲就與族人修復日湖文昌閣,陸續創辦日湖義學、育英義學、定山義學、翰香家塾等四所。其辦學心願承襲自祖居地走馬塘: 〝願吾宗子弟,有志讀書,克振書香〞、〝科第接踵,功在社稷,澤及萬民〞,以〝科舉〞為重。然而他自訂的家規、族規則符合時代潮流:十則家規作為〝儒商〞的行動準則;族規中要求,男女屆學齡都應受教育以便自立(或許他在17歲時已聽聞西方教會在寧波成立中國最早的女子學校)。
可惜「翰香家塾」正在建造時(1873年),愈守先生却不幸病逝。長子陳隆藻繼承父志,一年後校舍竣工、招生,他1888年逝世。次子陳隆澤繼續募集族人土地以擴充校舍;當清廷廢止科舉,他1906年即改校名為「翰香小學堂」,遵行新式學堂章程,學生從30人很快增為80人。
1924年校舍毀於大火,愈守長孫陳聖佐(庠生/秀才)當時是和丰紗廠經理,從上海趕回來與族人商議購地重建,以經營企業的精神,仿效大城市公辦學校模式,奠定翰香小學百年基礎,被尊為知名教育家。聘用優秀師資、法律顧問、會計、校醫等;學生從幼稚園到小學六年,還增設商業班;常邀請名教育家來校演講(如蔡元培、馬寅初等)。最大變革是招收外姓子弟,陳姓只占20%,學生有來自北京、上海、安徽、福建等地(學校有宿舍) 。招生不用刊登廣告,期末已滿額,有謂〝荐徒入商肆難,欲遣子弟肄業翰香更難〞;1934年學生已逾八百。
聖佐先生1932年過世,其次子陳俊武繼任校長、留美碩士,除了繼續籌募資金,為普及平民教育,辦活動歡迎市民參觀學校,並宣傳識字運動。
綜觀這一門三代五人始終兢兢業業地辦教育,完成創辦人心願,形塑「翰香小學」的品牌精神:校訓「恆勤」。他們經歷從科舉轉型現代教育的過程,敏銳地呼應時代的變化:愈守主張性別平等(男女都應受教育),聖佐主張族群平等(家塾開放外姓子弟),俊武主張階級平等(平民教育);正符合教育有教無類的本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