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花間物語】
不想聽見花哭的聲音
「殘貨」,顧名思義就是殘留下來的貨。在花市是指在鮮花拍賣場上已低至底價卻還拍不出去、沒人買的殘存花卉,這些花最後依規定只能銷毀進垃圾車。「花生」有時就如同「人生」般艱難及難以預料,再美的花兒也可能遭遇「生不逢時」,花農辛苦個把月才有的收成,在拍賣場成為「殘貨」,不但拿不到一毛錢,連花都沒辦法回收,只能由拍賣場銷毀,花農也不可能再出運費和其他成本送回產地,可以說是血本無歸。
花店闆娘上周一清晨例行的到台北花市採買,因前個週末雙北才突然宣布進入三級警戒,日常出現了不尋常的氛圍,到花市門口就明顯感到來花市採買進貨的人車變少了,後來當天清晨在台北拍賣場就有5-600箱的花卉因為「疫情」乏人問津而成為殘貨。換算起來,大概是好幾萬支鮮花,這些鮮花等於還沒來得及上市,就直接從農產品變廢棄物了。試想,每天運來花卉拍賣市場的都是產地直送最新鮮的花,都可能是花農前一天辛苦頂著炙陽,從花田中剪下、整理和包裝後半夜運送到花市。這次因為疫情的突然加重,原本排訂的插花課、婚宴喜慶、活動會場佈置......等,能取消的全取消了,導致花卉需求降到最低,花價也直直落,都到了底價花商們也不敢出手買進的花,就只有落到「殘貨」的下場。其實最近有幸被攤商拍走的花,價格也是比平常廉價很多。但這陣子同為農產品的水果蔬菜,在大家恐慌的氛圍下,因是「民生必需品」而搶購、價格還上漲,鮮花屬「非民生必需品」不能當飯吃,命運就大不同。花店闆娘這幾天看著花市好多美美的鮮花,有著極便宜到詭異的價格時,真的恨不得我可以把花當飯菜吃,這樣就可以再多買一些啊!
你可能會好奇,為什麼那些殘貨的花不能冰起來隔天再賣?或為什麼不讓花農回收去用別的管道賣掉?或為什麼政府不收購起來送給需要的人?但這就是一個拍賣的運作機制。不是只有花卉,果菜拍賣市場也有類似的規則,這是為了維持市場拍賣價格、供需平衡的運作,還有防範一些問題發生,讓花農和花商都必須遵守這個遊戲規則。花店闆娘這種末端銷售業者,唯一能做的,就是努力的買花!用力的買花!把花帶回店裡用自己的美感和手藝把花卉「打扮」後交付給客人,把花「嫁」到客人家。
闆娘想起平時有些客人來店裡買花會有:花市賣的比較便宜!或花市才賣多少錢!……諸如此類的言語。通常聽到時花店闆娘不會多言,只會笑著說:我也是從花市買回來的耶!……但客人啊!您冷靜想想,真的比花市貴嗎?其實不會!(闆娘心裡的OS:你如果知道苦命的花店闆娘清晨4點出門,除了花材加上油錢、租金、包裝設計費和一双滿是傷口的粗糙手……真的有比較貴嗎?)。其實花店闆娘真正想表達的是,希望花農、花商、花店、消費者這整個花卉買賣市場生態更健全,如果沒有花農辛苦的種花,我們怎麼有美麗花兒可買?如果花店都自己跑到產地去找花農買花,略過花商所費的時間精力應該也不符成本!如果一般消費者只著眼於自己去花市買花的價錢比花店便宜,忽略了花店除了販售「花材」,最重要的是還包含了「花藝」的專業和服務在其中,就太忽略了花店和花藝師的價值!花店生意不好,花商生意也就不會好(畢竟到花市的一般民眾是散客,零星購買,不是花卉市場的主力消費),花商也就沒辦法有好價回饋給花農,整個產業怎麼會好呢?
我們羨慕著日本東京車站口、歐洲街道上到處有小花店,讓人可以隨時帶一把美美的花回家,那是「生活」!他們已培養出日常買花的習慣,花卉是真的融入在生活中。在台灣,花藝也是愈來愈多人重視的生活美學,台灣小花店的生存和質感,是真的有很大空間可以很用力、努力著!
疫情嚴重,人心慌慌,街道上安靜了許多,近期花卉產業鏈勢必是慘淡經營,為了對抗疫情,打著搶救花農(花卉產業)的各式搶救活動紛紛推出,但成效還有待觀察。總之,最近花很便宜,大家努力著!撐著!
你有聽見花哭的聲音嗎?不管花農或花商或花店,或者花店闆娘,我們都不想聽見花哭的聲音,台灣比較需要聽見的是下雨的聲音,是吧?!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