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老街都很像?——體驗三峽老街的「西皮閩骨」
您對台灣各地老街的印象是什麼?美食、手作品、復古童玩,周邊有廟宇拜拜,趨於同質化嗎?我最近再訪三峽老街,主要想搭公車779,行經山區從新店到三峽,觀賞山林老鎮;之後,在逛老街時無意中走進一家沒有店招的房子,讓我對老街的印象完全改觀。
當我走馬看花地瀏覽老街的皮相:仿巴洛克式建築的外觀,匆匆路過各家一樓店面,在門口張望一眼,就看盡賣著與老屋不相稱的商品。
這家店吸引我長驅直入,原來巴洛克式外觀的背後,是典型閩南式狹長格局的店屋,各類民藝品(石、木、陶、瓷等)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古古的空間。中段有「天井」採光通風,隨意長著綠意,它是〝前店後住/廠〞之間的過渡區域,創造了〝一進又一進〞的空間感。更令人興奮的是,可登二三樓細賞,二樓面積僅一樓的 一半,但在屋頂之下隔出「半樓」空間,用來儲藏貨物;還有窗戶可居高臨下眺望老街:連棟式老屋的整排「斜屋頂」。
老闆和闆娘租此長屋已27年。早年是 「洽和油舖」(賣茶油、麻油、花生油等),屋子前方為茶行 ,後方是榨油設備,日據時期這是三峽地區最大間的油舖。此時我才走出店門,細看長屋外觀:老店招牌鑲刻在牆上;五個拱門的建築是老街上唯一一座;二樓的窗格設計與彩繪玻璃十分精緻。原來是富商之家(民權街55號與57號),整體空間流暢,這個有歷史的空間仍充滿生命力,我好像經歷一場時空之旅。
我不禁好奇,為什麼三峽老街的現貌是「西皮閩骨」?原來,相隔百年間,它經過兩次重建。
在日據之初1895年,三峽地區「分水崙戰役」,是日軍入主台北城後,首次規模最大、戰鬥最慘烈的一役。 三峽因而遭日軍報復而被瘋狂屠殺,且燒毀整條老街、清水祖師廟(1767年建)和1500多戶民宅。1905年 日本都市計畫〝選擇〞〝去漢化〞, 採「西洋歷史式樣」的「牌樓立面」之建築風格, 成為現在老街之雛形。
現在所見之三峽老街,則是2009年台北縣政府重建。三峽因失去水運功能而沒落,1970年代已是〝被遺忘的舊市街〞;1990年後公部門〝選擇〞 〝本土化〞 政策,將北台灣13條昔日繁華的商店街上所留下之日據期街屋,整建為紅磚牌樓式拱廊街屋,代表閩南移民的過去和日據時期的過去;於是,「舊式樣建築」被視為今日的「老建築」,具有觀光和文化資產價值,成為台灣在1990年代後大眾的懷舊場域。
就像我在「洽和油舖」這個閩南式狹長格局的老屋裏,見到許多昔日生活的舊物件(家具、餐具、雕像、掛畫等),輕易地喚醒我對舊日時光的美好想像;但是老街仿巴洛克式建築的外觀,與民間真實生活脫節,其實感覺突兀,就是浮雕裝飾而已。目前三峽老街上設置許多極有特色的石/銅雕的地磚和壁磚,記載了本地的昔日產業、地名與地理 歷史之關聯、引以為榮的抗日戰役等;不僅作為居民的集體記憶,也與觀光客分享三峽的地方特色。
或許各地老街相似的懷舊氛圍,因為有著相同的歷史背景:日據期的都市計畫和1990年後台灣公部門的本土化政策;然而,發掘每個地方具有當地歷史文化特色的「集體記憶」,才是本土化的真正意義吧。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