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永遠的新手媽媽~谷容
為什麼四十多歲的菜販沒有過同學?
台灣的教育普及,六十年前國小就學率就達99%。我們相信教育脫貧,然而,我遇到一位四十出頭卻沒進學校唸書的人,她看起來活得好好的。她在傳統市場擺水果攤,水果品質不錯且價格不貴,結帳時我聽出一點點大陸口音,她說已在台灣住了三十多年了,並簡短分享她的故事。
由於兩岸分隔四十年,造成兩個家庭並存且充滿恩怨矛盾,也讓她有機會來台灣。她的爺爺是1949年來自福建的老兵,在台灣生病由一位台灣女子照顧,同僚起鬨,他們就結婚並生一子。沒想到1987年解嚴,爺爺回鄉看望元配,並把兒子、媳婦和三個孫女帶到台灣生活,期望公正地對待兩邊家庭,但兩個老婆間有心結。因為兒和媳在台灣工作不順而回大陸,三個孫女則留在台灣;爺爺忙,希望二老婆能幫忙照料,事實上,二老婆不管他們;倒是她兒子/叔叔待她們不錯。
她排行第二,寄人籬下,勤快做家事,討老奶奶歡喜; 當年五歲多在台中鄉下的小學只去了幾天,覺得老師很兇就逃學,但每天假裝去上學,其實去撿回收物品換取零用錢,甚至過年還能買新衣服,從此為謀生而不再上學。她沒有學歷連工廠都不雇用她,很多年只能在自助餐店打工(如洗碗童工)。之後了解在市場擺攤也是不用學歷,自己就是雇主,像目前這個好攤位月租兩三萬。
聊到家人就有些黯然,她目前獨居。早年經人介紹,老公是市場菜販,已離婚。生一女,她覺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,因此孩子也不愛念書,早早獨立離家,相處不親近。三個老人/爺奶都過世了;姊姊較懶,很早就被二老婆趕出門;妹妹隨老公移民美國開餐館。目前自己賺錢自己花。
兩岸分隔又開放,讓她很小就移居生活條件好的台灣,而三十多年來與兩邊家庭的關係都薄弱,沒有完整的家庭生活,與親生父母、手足、爺奶叔叔都疏離;自己也不懂經營夫妻、親子關係;女兒複製她的生活,學歷不足就入社會闖蕩。
叔叔雖無力資助她上學,但會鼓勵她不要學壞, 珍惜爺爺給的在台灣的生活機會;她的父母當年不適應這裡,回大陸生活更苦。因此,雖然她的教育、婚姻、家庭皆弱勢,沒有求學各階段同學的情誼/人脈,一輩子是社會的邊緣人;但慶幸台灣社會富足,給予努力工作的人有生活機會和收入,而未落入幫派、乞討、流落街頭等,她的努力令人感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