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也有遠古寵物
恐龍是孩子們喜歡的遠古寵物,自從1993年《侏儸紀公園》電影,引發全球小朋友對暴龍、三角龍像是寵物一般的熱情,全球亦風行各種恐龍玩具(玩偶、拼圖、樂高等);我記得孩子在幼稚園時有恐龍週,我跟著看了許多有趣的恐龍翻譯繪本,感覺上龐大的遠古動物都在遙遠的國外。
上週我聽了一場演講才打破迷思:台灣也有化石嗎?台灣也有恐龍嗎?
四十歲的古生物學家蔡政修老師,先分享他迷上古生物是在20歲時,參與抹香鯨爆炸後的解剖,騎坐在 15公尺長、50公噸重的鯨魚身上,很震撼這麼優雅迷人的生物,是如何演變成如此巨大的體型?遂決定投入化石研究。他認為台灣是海島有研究古生物的優勢:由於台灣島位在歐亞陸塊東南端,台灣與澎湖之間的海域(深度僅60-70公尺)竟是化石寶庫,所發現的動物化石主要生存在地質年代的「更新世」(約78萬年至1萬年前,相較台灣最早的人類文化至多3萬年)。茲舉三個台灣的化石研究發現,並接軌到全球生物演化史。
一、島嶼生物體型的演變: 台灣成為島嶼肇因於冰河期海水有升降變化。蔡老師整理全球各島嶼(包括台灣)之滅絕和現存的哺乳動物,首次證實:牠們常會出現巨型化(小型動物因食物變豐盛而體型變大)或侏儒化(大型動物適應環境而體型變小),且人類入侵島嶼後,加速生物滅絕的速度。
二、高緯度的露脊鯨曾游經台灣
露脊鯨是生活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的最大的海洋生物,中間廣大的海域都沒有蹤影。然而台灣澎湖海域首次發現露脊鯨化石(左耳骨60公分)。蔡老師認為,在更新世冰河期露脊鯨因高緯度酷寒而往低緯度移動,台灣澎湖的化石證據顯示:澎湖海道曾作為其航道,而豐富了露脊鯨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分布的演化歷史。
三、台灣曾是遠古灰鯨繁殖地
灰鯨分布在北半球,19世紀捕鯨業使大西洋被捕一空,東太平洋曾瀕臨絕種,因知道繁殖地而復育成功。西太平洋灰鯨數量少,一百年前就在猜測其繁殖地。
蔡老師尋找證據真如同大海撈針:分別從兩位民間化石蒐藏家,見到兩件灰鯨化石標本都是後腦勺骨,再據以估計身長為幼鯨。因此,從灰鯨寶寶的化石,首次有證據能推論:西太平洋灰鯨的遠古繁殖地應該在台灣海峽,開啟復育機會的想像:台灣海峽若有灰鯨母子餵食戲水,多麼溫馨!
其實台灣已發現許多化石,期待古生物學家來訴說台灣古生物的演化故事,成為台灣孩子們的遠古寵物,就像台灣黑熊、帝雉一樣。台中科博館那個古菱齒象的全身骨骼模型,很少人知道,牠就是遠古台灣野生環境曾孕育過的最大的陸域動物(7公尺長、13公噸重), 比侏儸紀公園的暴龍、 三角龍等明星生物還要重;國外DNA研究發現,牠與非洲象的親緣更近而非亞洲象,想像遠道而來的古菱齒象在遠古的台灣大草原上漫步,多麼浪漫!
(參閱蔡老師新書《好久‧不見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