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間物語
【很多孩子都走了】
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或八萬人這樣一件事。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,發生了兩萬次。
[日本]北野武
最近#很多孩子都走了,這句話常聽見吧。藝人郭彥均在社群發文中的這句話,最近很紅。我一直在想,他是哪個字說錯了?鬧得沸沸揚揚的這事件,讓我聯想起了北野武先生的這句話。
最近這新聞事件,讓平時沉浸在花草世界的闆娘甚感納悶!我想郭彥均先生最初在社群發文,一定沒料到他一句「很多孩子都走了」,會從被網友批評,被迫刪文,被定位為散播假訊息,掀起台灣社會波瀾,演變到蘇院長還說要查辦、要約談。大家對這新聞事件從疫情關懷、官民認知差異,感覺最新發展已歪樓成了藍綠政治表演場。這句話的新聞熱度看樣子還有一段時間,但就疫情和死亡人數來看,好像沒什麼影響。
闆娘真心反省了10秒鐘,究竟是闆娘有問題還是哪個誰有問題?是念中文系時修辭學學得太好,以致現在文字和內心小劇場都超愛用誇飾和譬喻、轉化…之類的。像這種「很多人都走了」,沒有具體數字說多少人,沒用什麼聳動、浮誇字眼,也沒用什麼接二連三、綿延不斷、數以百計….之類的成語加強形容,輕描淡寫,平舖直述的又沒添油加醋,沒用修辭技巧,若要散佈這種言論,闆娘我還真無感。
「死了很多人」,你的「很多人」,和我的「很多人」?該有標準嗎?死幾個孩子算多?有個基數標準?這樣的討論會讓人懷疑起原本相信的、善良的價值。對因為疫情延誤下死亡的每個孩子,不管是一個,或是十個、一百個,對他們而言,死亡都不該發生的,他們的家人都被迫面對死亡這個課題,總共死多少對他們而言是重點嗎?不是吧?這次為政者選擇把郭彥均先生這事件視為假新聞處理,這樣的的回應態度,或許是少了善解和溫柔吧。
有個和花店有關的老笑話:「這麼多的花,你最喜歡什麼花?」「我最喜歡兩種花。」「哪兩種花?」「有錢花和盡量花。」……這兩種花有誰不愛呢?這兩種花可是人見人愛的花,同樣道理,千元紙鈔上看著地球儀的四個孩子,不也是我們的孩子(疑!好像又用到了修辭學?),這樣一說,疫情已邁入第3年了,花店業也受到衝擊,婚喪喜慶都減少,單身闆娘也很多孩子走了,同體大悲,沒人脫的了干係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