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轉念的工具箱
孩子幼時很調皮,我希望他心中有神明而存敬畏之心,就教他背「 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,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在佛前求懺悔」;當然在學校照樣不斷惹事,我們檢討其源頭就用上某種貪瞋癡。目前打工使他進入充滿金錢與權力的商業世界,見識許多社會灰色地帶,不同成長背景走向不同人生旅程;他常常忙累到能對話的時間都變少,我想或許他需要有思辨工具來順暢生活中的糾結。
我沒有宗教信仰,中年後因雙親過世而念過金剛經,原來就是禪宗所本;也因生活困頓而求教長年誦經的佛教好友,常能點醒我/轉念,我總覺得必有一套思維方式。
我略知禪宗是佛教本土化的一個教派,迄今已有千年歷史,日常生活中遍布佛家觀念(如業障、還債、果報等)。禪宗雖曰「不立文字」(不執著文字),而豐富的禪學著作衍生許多觀念/名詞,反而是理解上的障礙;而本質上,「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」主張人人皆有佛性,講求頓悟;且佛道就在生活中,世俗活動照樣可以正常進行,心則進入靈性世界。禪宗非常平民化、理性化,沒有神學氣習。
近日偶讀到聖嚴法師的書:因果、因緣、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就是佛法的最基本觀念。當我想與孩子分享,孩子說:我不是佛教徒,不要向我傳教;我說:各宗教是文明史的一部分,了解不同宗教文化以利溝通了解。他又說:不相信有神存在;我說:先放下批判,了解他人思想系統的要素和意義。接著,我要他當成遊戲來玩,沒有對錯,以下是他依照自己的生活經驗,所排的順序和理由。
1苦:假設〝生老病死〞都是人生過程之苦,孩子不認同〝生〞也是苦。我想〝生〞是三苦之源頭,故也是苦吧。
2 因緣:人之相遇是隨緣,而交友仍要謹慎,有善緣惡緣,不要隨意涉入他人的因果人生。
3 因果: 凡事都有因果。我補充執著於貪瞋癡,會產生苦報的果。
4 無常:永遠有意外/ 改變,非我能掌控。我補充因他人有不同立場/觀點/動機/時機等,緣生緣滅皆無常。
5空:既然日常生活中充滿無常,一切都可能是虛空。
6無我:包括我也是無常/虛空,孩子認為最難的是無我。我補充, 〝我〞就是因果持續、因緣聚散所形塑;而我們所處的環境遠比古人複雜太多,資本主義市場乃基於個人的自利動機,而且現代社會更強調表達自我;但我們所擁有的複雜的〝我〞,仍是變動的、暫時的,似乎只有〝當下〞才是真實的。
我想,禪宗的六項要素關係,有助於理解自己日常真實的生命歷程,讓孩子有個法寶在身,在邁向獨立之路上,成為解惑的方法之一。